2014年11月12日

HP 過世了(默哀三秒鐘),所以我們可以開始進步了嗎?

11月4日,一個全球音響迷們震驚的日子。Harry Pearson、HP、The Absolute Sound 雜誌創辦人、超級唱片榜單的建立者、史上最強音響寫手過世了。我必須說我也是 HP 文章的粉絲,他的評論是最有趣的音響文學,他最差狀況下的文章也比多數音響寫手最自豪的大作更有看頭。光是看這幾日來各界的悼念文,就可以知道這個情緒陰晴不定、喜怒無常、管理無章、敵人與朋友一樣多的巨人,是怎樣的影響了整個音響世界。
在悼念之餘我也想說:好了,那我們可以繼續走向下一步了嗎?HP 與他堅持的「絕對之聲」引領了超過三十年的音響思維,但就如同樣已故的音響寫手 Harvey Rosenberg (Dr. Gizmo)所言,這是讓音響停步不前的最主要迷思。「自然空間中的音樂現場」?對不起,這東西從來就沒存在過,而 Hi-End 音響界追逐絕對之聲,大概就如同追逐聖杯一般,不但毫無終點,還毫無頭緒。
且讓我引述 Harvey Rosenburg 的這篇文章

「不但世上沒有音樂,絕對之聲根本就不存在於地球上。即使在樂團全心演奏的當下,也沒有音樂存在於卡內基廳之內。Blue Note 內沒有音樂,我們最心愛的喇叭也不會散發出音樂。世上只存在噪音,僅有在它進入我們體內,被我們解碼之後,才會有音樂(就是一種像是愛、恨、勇氣、恐懼、信仰般的情緒)。這樣的音樂感知能力是如亨德密許一直重複的,自古以來不變的事實。如果世上真的有絕對的聲音,那就會有「絕對的愛」,或「絕對的激情」。很顯然的,所有的情緒只會在感知者的自身內產生,這就是為何音樂有著如此強大的力量:根據威廉詹姆斯(譯注:美國心理學家、哲學家)所言,沒有什麼比我們自己的想像力更強大。

「這就是為何沒有任何音樂真的存在的科學證明:音樂沒有重量、尺寸或外型。如果音樂是個客觀的存在那麼它就可以被測量出來,而就我所知,目前這還無法達成。這也解釋了為何音響科學,其實是噪音科學,完全不存在任何科學正當性(雖然它假裝它有)。

「絕對發自內心的音樂自然特性一點都不讓人驚訝,因為無論是資深聆聽者、作曲家或無數的人類,最共通的體驗就是走在街上或坐在樹下,突然聽到了音樂。這音樂從何而來?就與 HP 聽到他的絕對之聲的來源相同:在他的神秘之體內(corpus mysticum,又稱奧體)。」

Harvey Rosenberg 清楚點出了「絕對之聲」理論最大的弊病:「重現現場」把音樂完全拋在腦後,HP 的錯誤認知就是:把「重現現場」與「重現音樂」劃上了等號。事實上,重現音樂應該是比重現現場更重要得多的事情。唱片、音響系統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將音樂編碼(錄音)然後解碼(播放並且被我們吸收並產生情緒反應),能夠感受到音樂情感才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正因為「絕對之聲」這個想法的弊病,音響產業如同無頭蒼蠅般,被這樣的觀念領軍了近四十年。(較偏激的人可能會說是退步四十年,而我也不能完全否認這種說法)

別誤會 HP 是個只聽現場音效而不聽音樂的人。從他的字裡行間中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他對音樂的熱愛,也可能他認為這太理所當然或太虛無縹緲,因此只從「現場音效」這點著手。不能否認,這在商業上造成了巨大的成功。唯一沒有獲益的,肯定只有真正深愛音樂的音響迷。

我們懷念您,HP。但我更希望您開啟的思維能夠在二十一世紀繼續發酵,讓我們可以走入下一個更高的音響藝境。以您愛音樂之深,當能欣見這偉大時代的到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