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2日

高取樣率:國王的新衣?

數位流、高解析度與DSD是這兩年音響業最重要的關鍵字。然而,就如同大部份的音響科技,這些並不是好聲音的保證。最近看到Mix雜誌五年前的一篇文章相當有趣,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這篇文章是在討論一篇AES(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音響工程協會)的研究報告。這篇報告的全名是:「音響重播中加入一個CD標準AD/DA環節的可聽聞性」(Audibility of a CD-Standard A/DA/A Loop Inserted into High-Resolution Audio Playback)。測試的方法很簡單:以一部高解析度光碟播放機作為訊源,在訊源與前級之間插入一台HHB的CD燒錄機,也就是經過了標準CD紅皮書的44.1/16類比數位轉換、再做一次44.1/16的數位類比轉換。換句話說,就是把高解析度聲音降為CD規格。

有加入CD燒錄機、沒有加入CD燒錄機的重播以前級的音量控制將音量調整到0.1dB的差異之內。這是一個A/B/X測試,也就是受測者按下「更換」按鈕時,有可能其實聽到的還是原來的訊號。受測者共有六十人,包括錄音工程人員、音響迷與一些有錄音相關經驗的學生等等。受測者在進行測試之前,都會經過簡單的測試,看他們是否能夠聽到15kHz以上的頻率。播放的SACD(或DVD-Audio)包括Mobile Fidelity、Chesky與Telarc等廠牌。

重點來了。在554次的測試中,共有276次受測者正確地指出自己正在聽哪個系統。49.82%的機率,就與翻硬幣決定的機率完全相同!有人會說:音響迷與音響工程人員的測試比較有代表性。很好,因為這些人正確的機率是52.7%!有沒有可能是這些人聽力都受損了呢?能夠聽到15kHz以上的人的正確機率竟然是45.3%,錯的機會大過正確的!而且,六十位受測者,沒有一位能夠每次都回答出正確的答案。

那麼,那些信誓旦旦說高解析度或是DSD較好的,難道都是信口開河?不,在這邊分享一下BBC的一個節目影片:
當聲音沒變,口型變了時,我們都會認為聲音也跟著變了!麥果克效應(McGurk Effect)指出,當我們眼睛看到口型時,會影響到我們對聲音的辨識,這說明了聽覺受心理影響甚深。當我們播放高解析度或DSD檔案時,由於我們「期望」聽到更好的聲音,因此我們就會「覺得」自己聽到了更好的聲音。

我常說我這輩子聽過最好的音響重播都是來自於CD。既然絕大多數系統的聲音解析度都還沒能挖掘出CD裡面所有的訊息,那音響迷們到底是為了什麼在追求高解析度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