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8日

Sound Field聽法,才是真主流。

最近音響論壇雜誌劉漢盛總編在雜誌中偶而會提到「Sound Field聽法」,與一般Hi-End音響的「Sound Stage聽法」作為比對。近代的Hi-End音響多半建議把喇叭拉離開各個牆面,以避免聲波的干擾,以得到較為清晰的音場與定位,這就是「Sound Stage聽法」。相對的,也有如Audio Note這般,建議把喇叭塞到牆角或靠著後牆,以得到較飽滿的中低頻增益的廠商,這就是「Sound Field聽法」。
劉總編也提到,Sound Field是較「復古」的聽法。這種講法容易讓人以為「Sound Field聽法」過時。其實,「復古」是相對於Hi-End音響界流行的「Sound Stage聽法」來說而已。讓我們來看看幾個世界知名錄音室或母帶處理工作室的例子:

Doug Sax的Mastering Lab,ATC喇叭整個塞在牆壁裡面。
搖滾樂聖地,也是許多電影配樂、EMI早期許多古典經典唱片錄製的場地Abbey Road錄音室主控間。
Air Studios是另外一個許多電影配樂錄製的場所,主控室喇叭是埋在牆壁裡面,而且還在頭頂上。
從Nat King Cole、Ray Charles到Diana Krall,Capitol Studios是許多傳統流行歌手錄音的第一選擇,圖中兩位是錄音混音大師Al Schmitt(中)與母帶處理大師Bernie Grundman。
有沒有注意到?這些一個小時開價動輒上千美金的專業音樂場所,靠著音效吃飯、產出最多暢銷音樂的場所,竟然都是採用「復古」的Sound Field聽法!不要告訴我這些場所不必聽細節,各種發燒片單中的唱片,都是在這種場合錄製出來的。

另外一個例子是電影院。電影院靠著硬體設備吸引觀眾,而這硬體設備也包括了影音效果在內。有沒有哪個電影院用「Sound Stage聽法」?沒有,全世界的頂尖電影院都把喇叭塞在牆角。最頂尖的聲光產業,也用「復古」的Sound Field聽法。

電影院或錄音室,這些專業場所的聲音有什麼特色?一個最簡單的共通點,那就是許多音響迷們最期盼的:音像很飽滿、聲底很厚實、很有實體感,聲音開大也不會尖不會刺不會吵。很簡單嘛,背牆、牆角都有自然的低頻增益,一往後靠中低頻就飽滿了,哪還會尖會刺會吵?

另外一個問題很多人也都提出過:為什麼汽車上環境那麼惡劣、音響那麼普通,聽流行音樂開大聲卻不會吵而且還很過癮?很簡單,汽車喇叭怎麼裝的?全部靠邊站啊,當然是Sound Field聽法!
這應該算發燒片聖地,Stockfisch Records的錄音室Pauler  Acoustics主控間也是「Sound Field聽法」。

如果「Sound Stage聽法」真的這麼管用,為何全世界的專業場所都不時興這套?事實上,我想了很久,全世界還真的只有Hi-End音響迷在採用「Sound Stage聽法」!Sound Stage聽法真的是進步?我印象中沒看過什麼跟聲學有關的文獻支持要把喇叭拉出到房間1/3處的理論。如果你去參加AES(聲學工程協會)年會,問在座大家喇叭為什麼要遠離背牆才會好聽,那些專業工程師們應該會建議你地球很危險最好快點回火星。

殘酷的事實是:音響迷們與Hi-End喇叭產業聯手「發現」了Sound Stage聽法,自得其樂,然後嫌專業人士在專業錄音室努力做出來的那些好唱片錄音都不夠好,所以許許多多Hi-End音響迷的系統,到最後只能聽一些強調解析而毫無動態可言的發燒片來自爽。請大家捫心自問:如果花了大錢買音響,到最後自己真正喜歡的音樂都不能聽,那這一切又有何意義?

我也曾經到過藏片豐富的搖滾迷前輩家中聽音樂,兩個舊款JBL小書架喇叭就在牆角唱片櫃前,放起搖滾樂飽滿有勁,聽了會想隨著打拍子。不管坐在哪個位置,都很好聽。比起許多Hi-End音響系統,這裡播放的音樂情感豐富得多,聽一整天也不會疲累。

重要的事情當然留在最後說:我並不建議大多數音響迷採取Sound Field聽法。一定有人要罵:「這位大德講了這麼久最後竟然來上這一句,WTF?」但事實很明顯:錄音室、電影院不會用大多數音響迷們用的喇叭,因為這種喇叭都不適合靠牆擺。什麼樣的喇叭能夠靠牆擺?一個簡單的原則:寬障板的喇叭最有機會,尤其是面板寬度比中音單體直徑還寬很多的那些喇叭。老喇叭、英國BBC系列的鑑聽喇叭都屬此類。當然,還有Audio Note。歡迎大家來優聲學體驗「復古的Sound Field美學」。喔,也許我該說「主流的Sound Field美學」較為恰當?


註:我並不「反對」Sound Stage聽法,我們店內也有適合Sound Stage聽法的喇叭。調整得當時,Sound Stage聽法一樣能夠帶來很好的音樂享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