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8日

【讀書心得】放下心中成見,你也可以打出音響的魔球

我還沒看電影,但是因為電影預告而查了一下書籍,就忍不住先買來看了。麥可路易斯是財經背景出身,卻寫出了「魔球」與「攻其不備」兩部運動書籍,還都被改編成叫好叫座的電影,到底是怎麼回事?
「魔球」這本書(早安財經出版)很難被定義,列為管理叢書可能較合適。大聯盟中最窮的球隊之一運動家隊,2002年在三位大將都被挖走的狀況下,竟然以美聯最多勝場的狀況打入季後賽,還創下美聯例行賽中二十連勝的紀錄,這本書就是以經營者截然不同的觀點為主,來側寫這一年的傳奇故事。
很多人以為,球星是獲勝的關鍵。但運動家隊總經理比利比恩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在球場上,球員只是旗子。如果能夠精確的估計出每個球員的貢獻,那麼就可以用極低的代價,組成一支不斷獲勝的隊伍。他與他的哈佛團隊,將這個觀念發揮到極致,以低價取得那些別人認為不起眼,卻有真正價值的球員。
這個觀念很創新嗎?不,早在多年前,比爾詹姆斯的著作就已經提出過這個看法。許多沉迷於夢幻棒球隊遊戲的業餘玩家們也早已經將這個觀念深深烙印在腦中。但作者指出:大聯盟是個類似俱樂部,由球團、球探、球員、球評所組成,其中所有會員都以傳統(卻很可能錯誤)的觀念來玩這個遊戲,有明星長相與身材、會揮大棒長打的球員才是大家爭取的目標。許多強隊財大氣粗,專門找這樣的明星入隊。將大筆錢花在對勝利不那麼有意義的球星身上,這也就造成這個市場的效率奇低。
運動家隊則以電腦與數字分析得知:若目標僅是要贏得最多比賽,某些特別的數字其實比一般棒球迷每天掛在嘴上的數字更有意義。拋棄情感層面的考量,完全以這些數字找出市場上價值被低估的球員,就是他們的小蝦米勝大鯨魚成功方程式。
這本書除了生動的闡述這些新觀念外,還充滿著激勵人心的片段,以細膩的筆法描繪出這些低價怪咖球員在生涯中碰到的挫折,以及他們在運動家隊找回自己真正價值的感人故事。就算不是棒球迷,這本書也充滿娛樂價值。

這跟音響有什麼關係?
我在音響媒體服務十多年,我眼中的音響業也很像是個俱樂部:由代理商、經銷商、媒體與音響迷共同組成。在Hi-End音響起飛後的三十年左右光景,這個俱樂部也難免有些較扭曲的觀念:義大利的產品適合聽弦樂;美國產品低頻、動態較優;英國喇叭比較有音樂性;德國產品性能出眾聲音精確等等。有人認為單體材質決定一切,鑽石、鈹、陶瓷等材料是好音響的必備條件。很多人光看到照片,就認為這器材一定優質;更多人光是看到定價,就認為這器材一定好聽。
若對這個業界仔細觀察,其實多半的音響廠商,使用的料件都大同小異。義大利喇叭使用的單體與美國喇叭並無二致,分音器很可能還是用同一套電腦軟體算出來的;生產電晶體的大廠就那幾家,德國擴大機用的元件,英國擴大機也會用;你口中「較具音樂性的A牌喇叭」跟「動態較好的B牌喇叭」,很可能根本是委託同一個設計團隊操刀的成果!

大部分的成見從何而來?在此先跟各位道個歉,音響雜誌真的算是一大幫凶。

很可惜,音響的產品太少、廠牌太多也太雜,無法像棒球那樣有精確的統計數字讓我們推算。人對聲音的感知又常會被心理因素所影響,因此若有太多先入為主的印象,很容易造成試聽時的誤判。我只能說:能徹底放下情感因素,僅以聽到的聲音為唯一指標,你就更有機會以合理的代價取得最好聲的音響系統。

當然,也或許,你所追求的並不純粹是好聲音。我也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對,許多器材的外觀,的確很能反映出主人的生活品味。套句Leonard Cohen的歌詞:But You Don't Really Care for Music, Do You?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