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7日

能如樂器般歌唱的AN-E喇叭

週末突發狀況多,差點無法趕上蓋哈特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演奏會。還好我排除萬難去了,這樣的音樂真的充滿療癒效果,相當程度的撫慰了我疲憊的情緒。第一排的座位,在幾公尺外聽他的演奏,讓我驚訝的是:一個人怎麼能操縱一把大提琴,發出這麼震撼飽滿的音量?一把大提琴所蘊含的音色變化與頻寬範圍怎麼如此驚人?畢竟,區區一把大提琴的體積不過是...就像AN-E/SPe HE喇叭箱體這麼大而已啊!


滿懷期待的讓它鳴響
但是現場的大提琴聲音真的是太迷人了,我想所有的大提琴演奏家,應該都是懷著滿心的期待,讓這樂器能發出如此美妙的鳴響吧。正如同AN-E/SPe HE這對喇叭,我每天都懷著滿心期待打開擴大機,想要聽到從它發出來的聲音。

寬而扁 vs. 窄而深
有沒有想過,為何所有的弦樂器發展到後來都是寬而扁的?吉他、弦樂器家族都是寬而扁的,就連鋼琴,應該也可以看成是寬而扁的發聲體。同樣是發出聲音的箱子,時下的喇叭箱卻流行窄而深的設計,實在匪夷所思。在早期,所有的喇叭都是寬而扁的,現在還可見到的,如JBL 43xx、44xx系列、66000、9800等等都是寬而扁的設計;史上銘器AR-3a是扁的、Tannoy的Prestige系列也算是扁的、BBC系列喇叭都是寬度大於深度的。應該說,窄而深的喇叭是近代才興起的設計風潮。

寬而扁的喇叭箱體設計有什麼好處?我不是聲學設計師,不過就Peter Qvortrup的說法,寬而扁的喇叭箱體給低頻提供「較好的支撐」,這是在本草綱目中是早在40年代的聲學設計典籍中就有記載的。有沒有留意過,某些喇叭如Burmester,會把低音單體固定在較寬的側面?我不認為這只是「低音單體前面塞不下」這麼簡單的理由而已,裡面應該有某種程度的Know-How。

為什麼喇叭要離牆擺放?
音響雜誌與廠商的文宣多半告訴我們:將喇叭前面板做窄可取得較佳的擴散性。其實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如果有機會看看Stereophile網站的喇叭測試圖,那裡面的水平擴散性圖表可以告訴我們:窄的喇叭箱體,擴散性非常不均勻,在分頻點附近會有嚴重的凹陷。這也就是為什麼近代的喇叭都要求擺放時遠離側牆與背牆,因為喇叭軸線以外的頻率分布嚴重不均勻,反射、折射出來的頻率分布也是嚴重不均勻,一靠近牆壁,你就會聽到這些不均勻所帶來的影響!反之,1970年以前的喇叭多半不要求遠離側牆與背牆,因為寬而淺的喇叭能量擴散非常均勻,不會有現代喇叭的弊病。這樣的喇叭性能不佳嗎?從1970年以前的錄音聽起來,我可不敢這樣認定!

靠牆擺:復古卻又符合現代潮流
在我們都希望電視薄到可掛在牆壁上,以找回室內空間的同時,我們卻要把喇叭拉出來佔據大部分的室內空間,這就是為什麼裝潢設計師、家中的財務大臣都不喜歡看到男主人玩音響的重要因素!Audio Note所有喇叭都要求用家靠背牆、靠角落放,這種想法又復古又符合現代潮流。重點只在:它到底好不好聽?

答案就留待下回分解了。雖然我想大家都知道我的答案。想多了解這對喇叭的,可以先看看Stereophile雜誌的評論。主文是AN-E Lexus Signature,後面有對AN-E/SPe HE的補充。目前AN-E/SPe HE應該是少數一萬美金以下,能名列A級的喇叭吧?真的等不及的,不妨電話預約,直接來聽聽看。

4 則留言:

Water 提到...

看不懂。。但是有美麗。
看完文章我只覺得劉主編身份地位坐第一排是真的很剛好阿!

劉名振 提到...

這位施主,是「前」主編喔。
第一排是主辦單位佛心啊。我到了才發現,沒有抹個浪子膏就出門,真是不好意思。

李陵 提到...

非常同意。如果喇叭廠都能將喇叭設計成靠牆靠牆角使用,大多數音響迷的人生應該會更加美好。

古時候,McIntosh、Roy Allison等喇叭都是這樣子設計的呵。

劉名振 提到...

別太悲觀,現在還是有Corner Horn可買啊,McIntosh XRT系列貼牆壁放也算體貼用家(民生西路的肯特餐廳、公館的雪可屋至今都還用這種喇叭播音)。非號角喇叭又設計成擺牆角的,我印象中好像就只有Audio Not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