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1日

ECM之聲怎麼來的?


這篇訪問在去年刊出,前陣子才偶然看到。如果你不知道Jan Erik Kongshaug是誰,那表示你應該不是ECM樂迷。Jan Erik Kongshaug(以下簡稱JEK)的錄音與Manfred Eicher的製作可說是這個品牌的最大特色,四十年來,他們合作產出了數百張專輯。如果你喜歡ECM的聲音特色,那這篇訪問你怎麼可以錯過呢?

首先,錄音鑑聽空間中有大喇叭(掛在上方)與小喇叭(在混音控制台前方),不過JEK工作時較常使用小喇叭:「如果你能在小喇叭上得到平衡的聲音,通常在大喇叭上聽起來不會有問題,反之則不然。」
許多人認為ECM在鋼琴錄音上有極高成就,JEK也承認鋼琴是他較注意的樂器,但是他注重的地方可能讓很多人跌破眼鏡:「很多人問我該用什麼麥克風、擺在哪裡?我認為那些一點也不重要。你得用好的電容式麥克風,我通常用Schoeps或Neumann,不過那不是重點。你一定要有個很棒的調音師,你一定得把鋼琴保持在最佳狀況。每次錄音前,鋼琴一定要重新調音過。」他很驚訝一般錄音中的鋼琴竟然大半是聲音不準確的。一般人說唱片中的鋼琴「聲音不對」,其實多半機率是聽到沒有調好音的鋼琴,而不是錄音本身的問題。

另外,JEK也是個快手。一般來說,他在十五分鐘內就可以把麥克風就定位讓樂手開始錄音,不必冗長的測試與討論。這跟聲音有什麼關係?如果樂手必須彈個一兩個小時,才能讓錄音師一切就緒的話,開始正式錄音時,情緒可能就已經疲憊了。讓樂手保持在最佳狀況錄音,也是JEK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為什麼能這麼快?因為JEK並不追求在當場就聽到完美的混音,而是收錄個別樂器的聲音,最後經由混音得到自己要的「音景」(Soundscape)。一般ECM的錄音耗時三天,其中頭兩天是錄音,最後一天則是混音。他傾向錄下較乾的聲音,再加上殘響效果以得到自己要的空間感。不過他並不用錄音軟體的殘響外掛,而是用實體的殘響效果器。他說他有各式的效果器,特別提到的包括Lexicon與TC Electronics的產品。
文章裡面講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就身為一個ECM迷與音響迷來看,我認為JEK的作法值得深思:聽音響一定是追求「現場重現」嗎?ECM的唱片的「音景」都是事後在錄音室用效果器混出來的,但是在好的音響系統上聽起來,這些唱片是那麼的鮮活、溫暖,比很多單點錄音的發燒唱片聽起來更有「臨場感」。同樣作法的還有爵士樂名錄音師Rudy Van Gelder,RVG的錄音也是以多軌混音為主,但卻是許多樂迷認為更能幫助欣賞爵士樂的作法。說到底,欣賞音樂才是這一切的目的,能幫助我們更接近音樂的唱片、音響,就是我們所需要的。

沒有留言: